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讓嶺南建築守住嶺南印記

 歷史上,嶺南建築因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與“京派”、“海派”建築三足鼎立,蜚聲海內外。不過,隨著城鄉建設事業大刀闊斧地推進,嶺南建築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目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日前廣州百歲老樓——“署前樓”被拆掉,不少街坊扼腕歎息:署前路從此沒了署前樓。署前樓這座老樓雖然不是文保單位,但其既有中式建築特點,也有民國建築所特有的西式風格,是一座典型的嶺南特色建築。

  如何保護、傳承嶺南文化建築,究竟什麼樣的建築算嶺南特色建築並受到保護,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近日,廣東省政府啟動了“嶺南特色規劃與建築設計評優活動”。這樣一個省級獎項的設立,充分體現了廣東對於傳承和弘揚嶺南建築文化的重視。從目前的申報情況來看,全社會已然掀起了新一輪保護嶺南建築的熱潮,相信嶺南建築岌岌可危的局面必將扭轉。

  嶺南建築糅合各種文化

  ‘鍋耳屋’、‘天井’、植物、流水……這些符號是嶺南建築的重要象徵

  提到嶺南建築,廣州市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郭明卓熱情地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嶺南建築的特色源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嶺南的絕大部分地區位於亞熱帶和沿海區域,太陽輻射強度大、氣候炎熱、空氣潮濕、雨水充足、颱風頻繁,與之相適應,嶺南建築大多空間通透、體形輕快、色彩淡雅、綠化豐盛,注意防水防潮。“嶺南建築非常注重實用功能,功能第一其實就是嶺南建築的設計思想。”

  “除了實用功能,中西合璧是嶺南建築的又一重要特色。”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曾光說,嶺南建築歷來都相容並包,糅合了各種文化,發展到現代,還吸收了新的建築材料和工藝。比如傳統嶺南建築中的“鍋耳”象徵官帽,寓意官運亨通,屋頂的“天井”方便採光和“移目換景”。同時,因為地處沿海,嶺南建築最早吸收了西洋建築文化,比如“碉樓”、“騎樓”,無不折射出西方建築的韻味。

  曾光介紹,嶺南建築經歷了四個歷史發展階段,它首先經歷了明清時期的書院、祠堂建築;接著是清末民初的西關大屋、竹簡屋和商業騎樓建築;後來西洋建築開始大舉傳入,中外建築師將中西建築融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風格;新中國成立後,建築師們更是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嶺南建築逐漸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怎樣變化,嶺南建築都不能拋棄這些寶貴的傳統思想和特色,否則就不算嶺南建築。”曾光說。

  推動嶺南建築自成一派的,是其背後一批又一批敢為人先的建築大師。上世紀30年代開始,陳伯齊、龍慶忠、夏昌世、林克明等一批建築精英齊聚嶺南,奠定了嶺南建築創作與研究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嶺南派建築大師更是不斷湧現。50年代初,夏昌世完成了原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現為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的改建,開創了一個將古典宮殿式建築改造成現代新穎圖書館的典範。60年代,莫伯治設計的泮溪酒家,以嶺南庭院佈局中水石庭方式組織建築群與園林的空間,成了馳譽中外的“江南第一家”。之後由佘畯南設計的友誼劇院,被中國工程院院士戴複東教授譽為“中國劇院歷史上一件有里程碑性質的作品”,再到70年代的廣交會、白雲賓館,80年代的白天鵝賓館、國貿大廈,這些傑作都引領了全國建築界的潮流。在新時期,何鏡堂院士、吳碩賢院士又將嶺南建築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