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現象」的風行,將動漫業的「圈養」與「散養」現象公之於眾。
二養現象一直都在,並不是什麼「不能說的秘密」。說白了,「圈養」就是由政府財政扶持,「散養」則是「個體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二者雖然資本結構和體制機制不同,但都是平等的市場主體。
不過,隨著「西瓜現象」受到熱捧,「散養」成為網絡輿論的寵兒,儼然呈現一邊倒的態勢,而「圈養」則在有意無意間被置放在對立面上,承受著各方批判。
網民有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不久前,兩部「圈養」的動漫作品《心靈之窗》和《大嘴巴嘟嘟》涉嫌抄襲日本動畫,頓時成為眾矢之的。有網民甚至聲稱,中國動漫現在進入了「模仿期」、「抄襲期」。
「圈養」真的如此不堪嗎?實際情況是,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數據,截至2008年底,動漫產業產值260億人民幣,國產動畫片產量超過12萬分鐘,國產動畫電影每年出品10部左右。應該說,中國動漫能取得這樣一張成績單,「圈養」是主力軍,而且不乏精品,這是不爭的事實。
網民之所以熱捧這只「西瓜」,可以看作是對原創動漫精品的巨大期待。但不能因此就說,「圈養」就一定生產不出原創精品,「散養」就一定是更先進的生產形式。二者並沒有邏輯上的必然聯繫。換句話說,二養之爭只是表象,主要矛盾應該是如何「養」出展現中國式美麗的動漫作品,創立具有民族精神的動漫品牌,改變目前國產動漫低幼化、代工化的尷尬局面。
其實,二養各有短長。「圈養」財力雄厚,能夠承擔大製作,但體制僵化和創意缺乏是它的短板,並且易於產生惰性;「散養」機制靈活,創意豐富,不過資金和技術力量不足,容易導致製作粗糙和急於求成。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借鑒,以補不足:一方面,「圈養」可以增加體制的靈活度和開放度,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應該為「散養」營造寬鬆而平等的市場環境,加大財稅支持力度。這樣,「圈養」、「散養」得以齊頭並進,就能為民眾提供源源不斷的動漫佳作。
所以,不管「圈養」「散養」,「養」什麼才是關鍵,至於怎麼養,那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結果最終還是要交由市場來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