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扎染的製作和工藝簡史
[打印本頁]
作者:
franklinbre0917
時間:
2010-10-8 16:26
標題:
扎染的製作和工藝簡史
扎染,又稱絞纈,是一種古老的採用結紮染色的工藝,始於秦漢,興於魏晉、南北朝,風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裝奢侈費工,下令禁絕,使中原扎染工藝一度失傳。也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它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或直接用線捆紮,然後抽緊紮牢,使織物皺攏重疊,染色時折疊處不易上染,而未紮結處則容易著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
東晉時,此種工藝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纈"和"魚子纈"圖案。隋唐時期,絞纈更是風靡一時,史料記載的絞纈名稱就有"大撮暈纈、瑪瑙纈、醉眼纈、方勝纈、團宮纈"等。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絞纈織物上的針眼和折皺至今仍依稀可見, 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絞纈技術。北宋初,絞纈工藝仍然盛行。但在宋仁天聖年間,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纈類服裝,民間禁止使用纈類製品,這項規定直到南宋時期才被廢除。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藝的物理、化學作用,使織物上呈現出特殊的﹑無級層次的色暈效果,它是我國古代印染技術的一個巨大成就。現今,這種傳統工藝得到了許多藝術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視。他們在舊有的絞纈工藝基礎上, 結合新材料、新工藝,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藝重新煥發青春。
扎染過程中的數字
白布要先浸泡3-5天使它容易吸收染料
將白布、絲綢或土布按照設計的圖案,將留白的地方用針紮起來,少則幾百針,多則幾千針。
浸染上色用的板藍根要加石灰髮酵十天,染劑可重複使用七至十次。
布總共要染三~七次,一次大約十至三十分鐘,
漂洗一般都要洗半個小時,長的需一兩天。長上十幾米的可能要洗一個星期。
植物染的布用手搓揉會掉色,但只要有濃鹽水浸泡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防掉色。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手工印染工藝。扎染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據推測, 這種印染工藝當在夾纈之前。因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藝較為簡便,僅用針、線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國絲織品產生較早, 印染工藝也很發達,扎染與絲織面料之結合可謂珠聯璧合。
從現存最早的扎染製品來看,是出於新疆地區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如此看來,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已相當成熟。 史載唐代時,由於經濟的繁榮,扎染工藝也著實興旺了一陣。當時著名的紋樣有"魚子纈"、"撮暈纈"、"瑪瑙纈"、"唐胎纈"等等。 色彩有大紅、茄紫、墨綠等色。不過即便在盛唐時期,能穿著扎染服飾的也只能是達官貴族,一般的平民還是不敢問津的。 宋時,為抑制侈靡、提倡素樸、重振國運、以安社稷,政府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藝的生產及使用。 以後隨著戰亂不休、兵荒馬亂局面的出現,扎染工藝便日趨衰落。然而,同時期的鄰國日本,卻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 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
經過數百年的工藝演變,扎染工藝的防染手段已有幾十種,染色也從單色演變成復色的多次浸染。 扎染紋樣具有從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的工藝效果,扎染紋樣的生動與絲綢面料的飄逸相諧成趣。 因此過種古老的印染工藝至今仍有極大的魅力。
扎染的防染手段很多。最簡便的是將面料折疊後用線繩捆紮,經染色後再拆掉線繩,面料上就出現了色彩斑斕的畫面。 古時還用小米粒扎進面料內,染出點點小花,或許就是"魚子纈"的印染法了。古時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 常用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從宋代的印染工藝看,扎染是城市作坊常見的印染方法,應用面較廣。
在現代生活中,扎染作為一種高檔的工藝形式,被時裝設計廣泛採用。經過設計人員的匠心獨運,扎染已不再局限於服飾的運用, 而是將其搬上牆壁,變成壁掛藝術,以美化環境、適應了當代人審美要求。
歡迎光臨 #思集倍#流行網# (http://fstrx.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