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本願寺的建築

當年創始人親鸞聖人的女兒覺信尼將親鸞的墳墓遷至東山大谷,建造了御影堂(公元1272年),為本願寺的起源。戰國時代飽受戰亂迫害,於公元1591年(天正19年),由同是信徒的豐臣秀吉捐款移至現在的地址。
  御影堂內供奉著親鸞聖人,江戶時代重新修造時,又在左堂奉有阿彌陀立像,故稱為「阿彌陀堂」。除此之外,西本願寺佔地十分遼闊,擁有許多重量級的景觀,而且有日本現存最大的書院,必須要事先申請才能參觀,同時著名的枯山水名庭「虎溪之庭」是指定的特別名勝;北側則有日本最古老的能劇舞台「北能舞台」與寺內的飛雲閣及四腳唐門被並列為國寶,據說南側的唐門被認定為伏見城的遺跡;而其中的飛雲閣更與金閣、銀閣並列為洛陽三閣。
  東本願寺大火後重新建造時,據說十分不順利。為搬運建築用材,欠缺繩索,女性信徒乃將美麗象徵的長髮捐出,將其編織成為粗大繩索,以作為搬運建材之用。這條直徑40公分、長110公尺、重一噸的「太綱」,現在仍於寺中走廊陳列著。
  寺內佔地面積廣大,境內東西約200公尺、南北約400公尺,裡面排列著巨大的伽藍。其中左邊的阿彌陀堂祀奉著聖德太子及法然上人;中間的大師堂號稱有927塊褟褟米寬,供奉著親鸞聖人的御真影,據說是世界最大級的木結構建築物,而高27公尺的大師堂門與知恩院、南禪寺合稱京都三大門。其中「鐘樓」是從公元1602年創建時流傳至今日的。
  在東本願寺的右方,有東本願寺的別院涉成園,本來為平安時代天皇的寢宮。 園內遍植梅花和櫻花,還有書院、庭園和小池,造景十分優美,是書院式的回游庭園。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