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陶藝欣賞

一、從藝術觀念的角度欣賞
    藝術觀念受這個時代的改治,經濟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影響,同時也有個人藝術修養,文化品味、地方區域等約制,必然發生種種的創作觀念;作品形式千變萬化,意味殊不相同,雖然一些作品沒有明確的題材特徵,卻表達了一種寬泛的意念,讓觀者去感悟。當今,現代陶藝作為現代藝術的一個組成部份,己逐步走向純藝術範疇,每一件成功的作品都反映出陶藝家的藝術觀念,思維方式,或陳述觀念寓意。或表達生活哲理,審美情趣。在個性鮮明的形式中賦予文化內涵,為拓寬創作語言而努力,達到創作觀念的集中體現;作為陶藝家,必然具備一種洞察世界的超群敏銳能力從各自的經驗當中獲取靈感,從事陶藝的勞心苦作,並經常地思考文化問題,目前,正處於文化的開放時期,將中西文化的差異實行比較,對文化現象進行研究,最終將自己的觀念體現在作品的內涵中。
    對於基礎技巧的學習尚可通過一段時期的練習來掌握,而創作觀念意識的表述、定位,卻需要長期的實踐、觀察、思考,對文化的認識及藝術理論的積累所鑄成,強化觀念,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注重個人藝術素質的培養,找到自己該走的路。

二、從藝術形式的角度欣賞
    藝術形式的無限多樣,豐富了陶藝的創作語彙,出現獨特的表現力和個性特徵,我們看待陶藝作品時,觀其是否將某種形式特性給予發揮和拓深;形式語言有無生命力,沒有生命力的形式就像乾枯河流,形式使現代陶藝得以自身的發展空間,新的形式將取代舊的形式,舊的形式將成為傳統而沉積,形式建立於觀念的基礎上,形式的作用是表達觀念、表達審美意蘊。創立新穎的陶藝樣式是陶藝家的天職,同樣一種題材內容的作品,每個創造者所攝取的形式都會不同,最終的形式呈多樣性,都會使作品主題發生品味差異,是鮮明的,還是暗淡的 是粗淺的,還是細微的;形式的表現又依賴於技巧手法和材料支持。捕捉和把握能夠月為陶藝形式語言的一切因素,在欣賞學習陶藝過程中盡可能去理解該門藝術的特有形式,以及作者在此形式上的思考,瀏覽那些賦予們品有意味的形式。
三、從表現技巧的角度欣賞
    技巧的綜合應用,深化了現代陶藝在空間 因素、體量形態、肌理質地等方面的藝術表現力。技巧是塑形的基木手段,技巧高低,決定著能否提高物性的品質。現代陶藝還應當擺脫過重的雕塑形質及繪畫模式,消除傳統工藝中單純的工藝描繪,彩繪模式,當然,雕塑、繪畫及傳統工藝中的一些優良的技巧應當借助發揚,提倡精技、自由、本位,適度性的表現技巧;消除浮躁、浮華、浮飾、粗製等一切不良作風,藝術創作過程是一種萌生於觀念中,而形露於外在的過程,必須用真實的感受和駕駛技巧的表現來處理,產生真實而不偽的情懷。
   成功的作品創作,技巧表現上也同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形態是構成的根木,正因為有了繁多的表現技巧,才有了眾多的陶藝形式,在學習,借簽他人的技巧方面,更應注重自己的經驗累積,有獨特的手法、材科、燒製及工具,創造特有的表現技巧,為形式服務。
 
四、從藝用材料的角度欣賞
    傳統陶瓷也好,現代陶藝也好,其藝術形態的構成,除藝術觀念,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外,都依靠工藝材科作支柱,通過材科進行多方位,可行性的實驗;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配料,紿觀者心靈的觸擊,獨特的材科美感,成為構築陶藝的基木語言和強力的語彙,也成為造就藝術形式的前聲,同時也考慮到所擇的材科是否達到應盡的意義,若同樣的形態,會因用材不同而效果迥然。陶藝泥科、釉料、色料所形成的粒子質地,光澤變化,色澤效果,結晶顆粒等,這些無可言狀的材質美感,加之現代科技帶來的美妙材料,給陶藝注入了活鮮的生命;沒有一種材料能像陶藝材料一樣變化無限,豐富多彩。同藝術形態的結合,同各種表現技巧的結合,將自然的特徵和人造的特徵盡情地表現出來。材料充分用於技巧表現,從而確定風格起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材料的性能,以及特殊材料的調配應用,增強藝術表現力尤為重要,不同的材料有著不同的視覺感受和表現功能。在欣賞中認真地觀察,瞭解陶藝家對某種材料的妥當使用,以及多種材料的調合,組合重構;提高對材料的敏感認識,基於材料去思考,使之服務於自己的陶藝創作。
五、從燒成方式的角度欣賞
    陶藝品終歸要進入火的殿堂而誕生,傾吐出流光溢彩的世界。採取何種窯爐燒製,窯火的溫度控制,火焰的氣氛把握,燒成的制度設定,這些方式一旦變換都會給作品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當藝術的創造力與神聖的火焰發生共鳴時,也正是陶藝的魅力所在。同樣的泥料,釉料、色料,會因燒成方式的不同而改變;都將保持或改變固有的性質,有的作品採取先高溫燒製,後低、中溫燒製,有的作品有意地跨越材料的燒成標準,燒製出難以想像效果;有的作品採取特殊的燒成方式,用樂燒,效果質理微妙甚佳。用坑燒,熏燒的方法,效果尤為素樸,極富泥土味。欣賞作品的燒製過程,要首先對熱工藝的瞭解,並且留意觀摩平常燒窯操作時的程序、數據;留意偶發的一些燒成現象。認為缺限的作品,不要急於丟棄,細心地研究所產生的色與質,用於此件作品不當,但用之於另一件作品,可能恰到好處。在欣賞作品時,多自問一下,這件作品為什麼用此法燒成,若用其它的方式燒成,其表現內涵、形式效果會更加好嗎?
    從多方位,多角度去簽賞陶藝作品,這是一種 "打散"式的學習方式,利於從局部的觀賞、延伸至整體的理解,一件陶藝作品不可能全方位地突出每個組合部分,齊頭並進地表達,有強調的部分,有降調的部分;猶如文章般的主次分明,著重於觀念的,著重於形式的,看重於技巧的,著重於材料的,著重於燒成的,這種趨向都取決於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去 "構成"。最終達到音樂般的強弱音符,發生和諧的韻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