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日島是俄羅斯西北部奧涅加湖中一個小島,島上古老的鄉村木制教堂,是俄羅斯北方的象徵。尤其是主變容大教堂 1990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還有19世紀行行色色的農村牧舍、糧倉、磨坊及倉庫。這些建築物組成了一個美妙的原木建築群,被俄羅斯人稱之為 “沒有屋頂的博物館。”
古老的基日鄉村教堂由三個建築組成,成三角形排列:主要的一座建築是1714年建成的主變容教堂。1764年建成的小一些的聖母?幪教堂和他們之間聳立著鐘樓。建築群輪廓如畫優美動人,構成了一道和諧獨特的風景線。
主變容教堂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擁有一座22個圓頂,此教堂建於1714年,高37米,分五層,共消耗木材7000立方米,為湖上的船隻起著導航的作用。尺寸大小不一般的22個蔥頭式尖頂整齊的排列於各層之上,下寬上尖,使教堂成塔形立於島上。教堂的主要部分沒有用一顆鐵釘固定連接,代之使用的是木制緊密的指紋松木。從遠處望去,頗像童話故事中的小小王國。教堂內珍藏有稀世的聖幛,各色有趣的聖像以及用豐富的壁畫裝飾的天花板,而這一切全都是由本地的藝術工匠製造。
在夏季用的主變容教堂的旁邊,聳立著冬季用的暖和的聖母?幪教堂,建於1764年的聖母?幪教堂的建築結構是傳統型的,是北部木制教堂常常見的式樣。8個小圓頂戴在教堂的大八棱塔頂,簇擁著中心的第九個大圓頂,中央圓頂高27米。這9個圓頂一起組成了一個精雕細刻的皇冠,小巧玲瓏,陽光和空氣穿透其間,同時又相對樸素,以免奪去旁邊那個教堂的高傲英姿。1862年又在兩座教堂之間矗立起一座木制八角式鐘樓,構成了非同尋常的建築。這些建築不僅和周圍景觀及其協調,其木工工藝的科學性展現出了夢幻般的視覺效果,從而使這一古代教區得以永存。
據記載,早在1616年就有過對這三座建築的描繪,但17世紀末它們遭雷擊燒毀,後來相繼在原址重建。其中,主變容教堂首先確立了主導地位,並決定了後來建築的特點。儘管建造年代不同,結構有別,但就連對建築藝術外行的人也會深信不疑:它們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教堂建築中,你可以聆聽到多神教(當地原居民的宗教)的餘音,感覺到東正教的喜慶氣氛、巴洛克富麗堂皇的痕跡,以及卡累利阿和維普斯人的文化氣息。而勻秀、挺拔的鐘樓則顯示出19世紀下半葉城市石頭建築的影響,儘管它採用了某些非民間木結構建築的工藝,但仍保持了建築群的平衡與完整。所有建築的牆體均用圓木壘造,古樸中透出均衡的節奏感。而錯落有致的教堂圓頂,用剛削好的山楊木犁形板呈梯狀覆蓋並鎦金,天長日久變成了今天這種高貴稀有的銀白色,尤其在陽光的照射下,數十個圓頂閃爍出迷人的光澤。
然而,這組建築究竟是何人設計,至今仍是個謎。據當地民間傳說是一個名叫涅斯托爾的木工大師建造了主變容這座美麗的教堂。工程完工後他欣賞著自己的得意之作,然後把斧頭扔進了奧涅加湖,並說:“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第二個同樣的建築!”的確如此。木頭教堂在不同的光線下展現著不同的色彩。無論是春夏秋冬、雨雪晨昏,木頭的牆面和屋頂都在變換著顏色。在鉛黑的烏雲下麵,“洋蔥頭”是暗灰色的;而忽然遠處有一片晴空,“洋蔥頭”立刻就變成了銀白色;正面的光照下,據許多俄羅斯人的介紹,會有一種升騰而去的感覺;而在澄淨明透碧或者飛紅亂紫的逆光背景下,一種透明的黑色描繪的奇曲玄妙的剪影,似乎更表現了建築的本意和本色。
小島雖小,但歷史卻源遠流長。奧涅加湖地處卡累利阿南部,環湖東北部慣稱外奧涅加,早在9000年前卡累利阿地區就有人類居住。西元9~12世紀初,卡累利阿屬基輔羅斯。10世紀,諾夫哥羅德人開始北上卡累利阿墾荒。這裏茂密的森林中毛皮野獸出沒,縱橫的湖泊裏大量魚類繁衍,還有豐富的地下鐵礦和通往北方海域的要道,這一切吸引了諾夫哥羅德人的到來。到12世紀中葉,南卡累利阿地區成為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的一部分。 1478年,卡累利阿與諾夫哥羅德一起併入時稱莫斯科國家的俄羅斯。早在14世紀,基日島就成了從俄羅斯古城諾夫哥羅德通向白海的必經之路,作為行政中心的基日鄉村教堂將眾多小島上的村莊聯合到一起。17世紀中葉,在鄉村教堂周圍築起了圓木城牆,並設有防備瑞典軍隊、波蘭及立陶宛軍隊入侵的守望塔。
長年的戰事使北方疆土橫遭塗炭,直到彼得大帝堅定的腳步踏上涅瓦河岸。然而,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帶給基日人的依舊是貧窮和奴役。隨著該地區第一家造鐵廠的建立,當地農民被迫離開祖祖輩輩耕作的土地。 1694年,根據沙皇諭旨,基日島有1197個農戶被強行趕進造鐵廠勞役。次年4月6日,基日及其周圍地區的教堂紛紛敲響了警鐘,農民們手拿棍棒和大鐮刀彙集到教堂,拒不去工廠做工。沙俄軍隊用火槍才將起義鎮壓下去。但基日人熱愛自由的精神沒有被摧毀。1769~1771年間,基日成為卡累利阿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暴動的策源地。
18世紀初,隨著在北方戰爭中的勝利,俄國在波羅的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彼得一世的激進改革波及全國。基日島的主變容教堂正是建於這一時期,它是人民自由精神和天才智慧的獨特表現,是俄國北方民間木結構建築的最高成就。像任何天才的創造一樣,它含有一種激動人心又無法釋然的東西——將深刻、獨有、多面性、和諧與美匯合在一起的秘密。
當我們回味著歷史,再繞著教堂從不同角度欣賞這組神奇的建築,它們忽兒重合—變成奇異複雜的整體,忽兒分開——展現各自美妙的輪廓。像箭一樣筆直的鐘樓,使核心建築主顯聖容教堂富麗堂皇的圓頂更加雄秀,而聖母教堂與後者幾成一體,愈發突出了整個建築群雄偉壯闊的氣勢。站在教堂建築群的腳下,仰視藍天下那一個個欲掙脫地球引力的尖頂,頓生人之渺小之感。
出教堂向南不遠,走進建於1876年奧舍夫涅夫家的老房子。這是1951年從一公里多遠的奧舍夫涅沃村遷移來的,成為為重新營造基日島歷史環境而移遷的第一幢農民住宅。這座帶明亮的小閣樓的兩層木樓,是將生活和生產區合在一個屋頂下的綜合建築,在北方嚴酷的氣候條件下,這種佈局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家完成大部分勞作。一層由數根大圓木支撐,像個帶頂的大院子,農用及漁獵工具一應俱全。二層主要為生活住房,居住區的嚴格劃分和生活及勞動用品的擺放,不僅反映了家長制的生活形態和十月革命前卡累利阿地區農民的生活及生產力發展水準,而且揭示了農民的精神世界。大量風格鮮明的刺繡和紡織品,圖案精美的彩繪紡車、軛、雪橇,以及雕刻得樸拙而美妙的木制實用和裝飾品,既鮮活地營造出昔日的生活氛圍,又生動地反映了農民的審美理想。
我們走進屋內,恍若已然走進了屠格涅夫或托爾斯泰筆下的俄國鄉村木屋,木窗花框、帶雕花的護簷板和陽臺鏤空木欄杆,令人賞心悅目,並油然生出一種溫暖的親切感。
憑窗望去,一幢帶十字架圓頂的小木屋靜臥在開闊的草坡上,據說這是俄羅斯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它建於14世紀下半葉奧涅加湖東南岸的穆羅姆修道院,1960年遷到這裏。別看這個名為拉撒路復活教堂的古老建築造型簡潔小巧,與巍峨的基日鄉村教堂建築群相比簡直就像個玩具,然而它在這座露天博物館的所有建築中佔有特殊地位,它為研究外奧涅加地區建築形式的發展軌跡——從最簡單的儲藏室到鄉村教堂建築群的多圓頂結構——提供了重要依據。
再向南望去,一個帶雙層屋頂和圓錐形鐘樓的小禮拜堂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建於17~18世紀的天使長米哈伊小教堂。除屋頂外,窗戶、鏤花簷板等都成雙成對。這種打破傳統、別出心裁的設計,使其看上去歡快喜氣,充滿了活力。
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基日,不僅指古老的建築遺跡,而且包括與之融為一體的獨特的自然景觀,以及當地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創造的豐厚的民俗文化。登上鐘樓,遠眺:開闊的水面、曲折的湖岸、眾多的小島和遠方的森林盡收眼底;近覽:野花繽紛的草場上奶牛悠閒地漫步,白雲低垂的曠野間散落著形狀各異的木結構建築——農舍、風車、澡堂、穀倉、磨坊、鐵匠鋪,還有小教堂,建築與自然如此的渾然天成、和諧完美,充分體現了基日人與田野、森林、湖泊和木屋相關的美學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