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貨郎圖》 - 在宋代繁盛的藝術因素

《貨郎圖》在宋代走到繁盛之頂,原因何在?由於缺少第一手資料,對《貨郎圖》進行直接研究是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但是現有文獻中從音樂、曲藝等方面的記載足以讓我們從藝術的角度去分析《貨郎圖》的盛因。宋代城鄉的文化生活是極其豐富的,為了適應不同的受眾和環境,各種藝術形式都顯示出一定的靈活性。《武林舊事》中記載:“貨郎”是傀儡劇團中的一種,不拘泥於固定的演出形式。貨郎的藝術表演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民間說唱藝人  

一、貨郎 的“ 說”  

最初,貨郎為吸引顧客,增加日銷量,每每兜售貨物時手中搖動貨郎鼓,鼓聲響亮、且富節奏,同時用韻語叫賣。從兩點可以看出,這種“說”的方式富有濃厚的趣味。  

其一,貨郎的“說”詞是將所售貨物名稱按韻角排序,若前後兩句句末的物品名稱韻角相異時,於兩句中間添一或數個短句,短句的句末詞韻角與下一句末詞韻角必相同,以便自然過渡中轉換韻角。雖然韻角講究無詩歌詞曲的嚴格,但是口語化的押韻式叫賣,對貨郎行當卻是大有裨益:首先是順口,貨郎在短時之內報出所有貨物名,聽者也於瞬間獲悉售賣何種商品,省時、高效;其次是耐聽,無論聽者抑或說者皆不厭其煩;再者是易記,聽者不忘,當其在親朋之間言傳或自身需貨時,自然憶得商品名稱,如此,無疑擴大購買範圍,貨郎本人也不需要費力的機械記憶。  
其二,貨郎的“說”略帶腔調、抑揚頓挫,使得叫賣極具欣賞性,在當時近乎封閉的社會中,貨郎給人們生活帶來一股清新的活力。清代華廣生編著的《白雪遺音》中有一首“貨郎兒”曲,詞即是所賣貨物的名稱:“貨郎兒,背著櫃子遙街串,鼓兒搖得歡,生意雖小,件件都全,聽我一生喊,雜色帶子花紅線,博山琉璃簪。還有那,桃花宮粉胭脂片,軟翠花冠。紅綠梭布,杭州絨纂,瑪瑙小耳圈。”膾炙人口的詞,極富節奏和韻律,加上鼓聲扮以誇張的身手表情,可以想見宋代貨郎叫賣情景。這種快人心的行商習俗為人們所喜愛是理所當然的。

二、“貨郎”的唱  

從後人文獻記載中,可知貨郎的招徠方式出現不久,即演變成為一種民俗藝術,貨郎的韻語叫賣成為“貨郎歌”。在《水滸傳》第七十四回中寫到:  

次日宋江置酒與燕青送行。眾人看燕青時,打扮得村村樸樸,將一身花繡把衲襖包得不見,腰裏插著一把串鼓兒,挑著一條高肩雜貨擔子,諸人看了都笑。宋江道:“你既然裝做貨郎擔兒,你且唱個山東貨郎轉調歌與我眾人聽。”燕青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貨郎太平歌,與山東人不差分毫來去,眾人又笑。  

這一幕為燕青欲參加三月二十八日天齊廟會的相撲打擂,扮成貨郎趕赴山東泰安州。《水滸傳》是以宋代為背景編寫的,有兩點我們可以明確:一是在宋代社會中貨郎為日常行商,二是貨郎歌已經為人們耳熟能詳。這定是民間藝人經常現藝於鄉野中的結果。貨郎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曲調,並有幸被納入曲林制為曲牌,由此分化出數種“貨郎曲牌”。而後到元代,成為正式的元曲,在《元曲雪卷首輯載的《天臺陶九成論曲》記載,正宮五十四章有[貨郎兒]、[轉調貨郎兒] ;無名氏的元雜劇《風雨像生貨郎旦》有“九轉調貨郎兒” ;元代關漢卿《王閨香月夜四春園》劇第三折:“自家是個貨郎兒,來到這街市上,我要動不郎鼓兒,看有是麼人來。”;元代石得玉《魯大夫秋胡戲妻》劇第二折“等那貨郎兒過來,你買些胭脂粉搽搽臉。”;元代王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劇楔子:“我待繡幾朵花兒,可沒針使,急切裏等不得貨郎擔兒來買。”;明代陳大聲《醉花陰·賞燈》套曲:“更有百工技藝,貨郎兒堆堆積積。”;清代李漁傳奇劇《風箏誤·驚醜》第一出:“滿手持來滿袖裝,清晨買到日黃昏,手中只少播鞀鼓,竟是街頭賣貨郎。”這些由前代演變而來的曲調,足以勾畫出宋代民間說唱藝人的原本模樣。  

第二節節慶民俗演出  

一、民間演出

貨郎的演出在平日裏受眾喜愛,亦在節慶或歲末得到歡迎。《武林舊事》卷二《舞隊》中記載:“大小全棚傀儡:……散錢行、貨郎、打嬌惜……其品甚夥,不可悉數。”“舞隊”是指南宋都城臨安元宵節前後上街表演歌舞的團體。可證宋民間藝人“貨郎兒”成為一種藝術品類,專門在一些固定的節日裏演出。  

在宋代元宵節上街表演的舞隊有許多類別,貨郎表演是在傀儡劇團中。《舞隊》中只列出了貨郎的劇碼名稱,沒有與貨郎演出相關的文字,但是我們可以由傀儡劇的演出時間及場地從側面瞭解貨郎演出的情景。“棚”是指平時表演木偶劇的場所,在《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中、《繁勝錄》“瓦市”條,《夢粱錄》卷二十“百戲伎藝”條,有很多關於瓦舍演出的記錄。其中多次提及“棚”,貨郎在城市的演出具體地點當是在瓦舍中。由此可以確定三點:貨郎的表演是在固定的場所中進行,貨郎的節慶演出是在城市中,有相對穩定的觀眾群。這三點使其演出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因為貨郎演出是有酬性質的。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中的第十一首寫道“被我入棚中”、“方知棚外人”可知戲棚是封閉性的。又從“更被索錢財”,可知北宋的戲棚需要交錢方可進入。貨郎表演具有故事情節性,情節曲折的要分幾段完成。連續的趣味性,吸引較為固定的觀眾,耗時較長,這給“棚”周圍的店鋪及其他半流動性的商販帶來生意,促進飲食消費。  

二、官方演出  

節慶歲末時普天同樂,官方組織的傀儡劇團之類的演出,出現在鮮聞市井樂趣的宮廷內,為節日增色許多。從明人繪製的畫卷中,看到穿著鮮豔的貨郎挑擔在宮廷內的臺階前走過,十分明顯的應奉性質的表演。明人是對宋代《貨郎圖》的承仿,雖然今不可見宋代宮廷貨郎演出的畫卷,但是從明代《貨郎圖》尋跡,加之宋蘇漢臣的《貨郎圖》設色華麗,背景與人物皆有富宦之氣,這兩點足以證明節慶歲末時,在宮廷內有官方組織的貨郎演出。  

宋代統治者對藝術的偏愛是聞名歷史的,上行下效,“貨郎兒”演出在宮廷外也受官方的支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條載:“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瓦舍是終年營業的,由此推想,除節日演出外,瓦舍中平日裏也有演出。這必是經過官方允許的。這些技藝嫺熟的“貨郎兒”在節日裏經官篩選,為皇家表演亦在情理之中。“杖頭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頭回小雜劇,差晚看不及矣。”傀儡戲是每天必演,那麼在傀儡劇團中的“貨郎兒”一定每日都有演出。  

“貨郎兒”演出在宋代喜聞樂見,童叟皆知。“十二、十三兩日,國忌禁樂,則有裝宅眷,燈籠前引,珠翠盛飾少年尾其後,訶殿而來,卒然遇之,不辯真偽;及為喬經紀人,如賣蜂糖餅,小八塊風子,賣字本,虔婆賣旗兒之類,以資一笑者尤多也。” 這裏的喬經紀人就是假扮成的商販。  

《繁勝錄》“關撲”條記載,“賣客弟子”以唱耍令,學像生,弄傀儡,扮雜班等吸引往來人等的注意,但這種表演的形式應該更接近於雜耍,撲賣的貨品中有傀儡玩具,耍弄傀儡也有推銷此類商品之意。貨郎說唱本意是為促進生意,因其行商習俗饒有興趣,而後演變成為真正的民俗藝術,貨郎表演頻頻出現在人們視聽覺中而深入人心。受民欣賞,受官支持,得皇家愛戴。那麼以貨郎為直接素材的《貨郎圖》正投合了大眾與上層的欣賞趣味,這一藝術因素使《貨郎圖》在北宋出現,於南宋迅速達到鼎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