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外馳名的明勝古跡和風景遊覽勝地。地處太湖之濱,毗鄰木瀆鎮,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因為以前多其四石,猶如靈芝壯,故山名靈巖;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勢右轉似象回顧狀,故又名象山。
靈巖山,本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館娃宮的舊址,也是越國獻西施的地方。現金尚存無王遺跡和古跡有:吳王井、梳妝台、玩花池、玩月池、響x廊、琴台、西施洞、智積井、長壽亭、方亭等。清聖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時,在山頂築有行宮,清咸豐十年焚於兵火。
東晉司空陸玩曾居此山,因聞佛法,舍宅為寺,從此,便成為靈巖道場之開端。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西域梵僧智積來寺開山,賜匾額智積菩薩顯化道場。宋初改為秀峰禪院。紹興年間賜匾額顯親崇報寺。明洪初年,賜匾額報國永祚禪寺。明永樂十年重新修繕,明弘治年間被毀。清順治六年,寺僧重新修建。清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顏重建大殿,咸豐十年毀於兵火。清宣統二年,真達和尚接任住持,至民國十五年改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名崇報寺。後至印光法師,仍恢復靈巖山寺舊名。
靈巖山寺開創後,高僧輩出。晉、唐間的住持已無可考,自宋以後,如宋之園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儲等,均為著名高僧。至民國十五年,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靈巖,遠紹廬山東林,力闡淨土宗。解放後,認真執行黨和人民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靈巖山寺加意保護。僧眾淨業和農林生產,並行不懈。靈巖淨土道場之名,聞於中外。靈巖山寺名勝古跡很多。明朝詩人王鏊曾在山頂題字刻石"吳中勝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