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庵又稱「龍王堂」,位於北京西山餘脈平坡山大悲寺西北,又名「龍泉寺」。始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在該寺地下發現一泓清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
龍泉庵的建築主要分兩進,五個院落,有龍王堂、臥游閣、聽泉小榭、妙香院和華祖院等。
龍泉庵以泉道曲折,流泉晶潔,終年不凍,永不乾涸聞名。一進寺門,遊人就會聽到潺潺流水聲,打破了深山古廟慣有的寂靜。山泉從第一進院落後面的峭壁流出,流經第一進院落,再通過一個石雕龍嘴吐瀉,注入一個兩米深的水池,然後慢悠悠地流逝,終年不息。由於水質清甜,人稱「甜水螭湯」。此泉分上、中、下三潭,泉聲鏜杳,俗稱「甜水泉」。遊人至此,多願在「清泉小榭」內品茗吟誦。同時,因為從此繼續上山,再無山泉,必需在此備足飲水。
池後有殿堂叫「龍王堂」,民間傳說,這裡是龍王梵修之所。昔日曾有人見一條巨蛇出現在古柏之上垂掛池中飲水,以為是龍王顯聖。這些傳說雖無實據,但這裡的泉水是泉中上品確是真實的。此泉地處火山岩層,岩層經過高溫無陳腐雜質,且含有多種有益於人體的元素,泉水從岩層中過濾而出,用此泉水泡出的茶,香甜爽囗並能益壽延年。
庵中大殿龍王堂內供奉龍王。上懸匾:「靈通宇宙」,兩旁有聯:「佛道巍巍麓中天之杲日;慈風蕩蕩振大地之春雷」。髦王像旁是雷公和雷母。堂後峭壁流泉,堂旁叢叢翠竹,佳境天成。北邊後殿的臥游閣和水池左邊的「聽泉小榭」」,都是依山建築,遊人到此,可以一邊遊覽,一邊眺望山景。龍王堂的建築和佛像,都是清代作品,現仍留存乾隆御書數處。
出龍泉庵後門,沿盤山道而上,路側座一白石橋旁立著一特大岩石,石上的擦痕是數十萬年前冰川留下的遺跡。已故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於此石上留下了「冰川漂礫」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