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大悲寺

大悲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餘脈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處,從三山庵上去,山道兩旁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寺宇朝南,入門翠竹滿院(竹名「黃皮剛生」,為稀有品種。),拾級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額為「悲源海」。前殿叢生的翠竹,莖節勻稱,枝葉秀麗。一般叢竹,每逢深秋,勢必凋零。這裡的叢竹,卻獨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為八大處稀有景致。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大悲寺舊名「隱寂寺」,始建於遼金時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兩層大殿後增建了大悲閣,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現在殿簷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塊碑記,上刻建寺經過:「今隱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圓,通翠微之界,山勢至此,岡隴盤回,風氣鬱積,有樹木泉源之勝,四方雲水緇流,多集其間,寺後有餘地,遂起為大悲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廟,改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大悲寺在元、明兩代皆為名剎,清代康熙、朝降時期香火尤盛。康熙帝幾度幸臨此寺,召見慧燈和尚,並賜詩,賜「敕建大悲寺」匾額等。後來,乾隆帝也曾賜住持古梅和尚詩,司是清帝對大悲寺恩寵有加。

  大悲寺有三進院落,山門鑲嵌有康熙印章的「敕建大悲寺」匾額。第一進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內供奉三世佛,兩廂分別列有十八羅漢塑像。這組十八羅漢塑於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形象生動,欲起、靜坐、微笑、沉思,神態逼真。傳為元代雕塑家劉元作品,全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香氣襲人。劉元,元代寶坻人,字康元。元代中期,凡上都(今內蒙多倫市)與大都(今北京)名剎所塑的泥質或鑄銅像均出自他手,元代皇帝對他的雕塑大為讚賞,兩次賜宮女為妾,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卿,由此可見他在元代雕塑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如今雖經過七百多年的歲月,當遊人步入殿堂,檀香芳香依舊沁人心脾。八大處的佛像在十年動亂中遭嚴重毀壞,十八羅漢雕塑是倖存的藝術珍品。

  大悲寺內台階兩側種植了兩畦青竹,大殿後有兩棵銀杏樹,樹幹高聳,粗達數圍,需幾人聯手合抱。據考證樹齡已逾800年之久,至今長勢旺盛。
返回列表